团队资讯 团队资讯

Latest news

最新资讯

首页团队资讯最新资讯《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读后:穿透无形枷锁的法律之光

《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读后:穿透无形枷锁的法律之光

作者:周涌律师浏览:62025-10-13

近期,公安部开展严打借“灵修”“心灵疗愈”等名义的非法培训活动,打掉了一批以精神控制的方法实施诈骗的团伙,如邓海鹏“灵修”骗局、张馨月“奢活艺术馆”骗局等。团队近期接到了一个涉嫌以“精神控制”的方式实施诈骗的案件,作为一名刑事辩护律师,我曾在法庭上见证过太多被有形证据锁定的命运,直到接手这宗涉嫌以“精神控制”方式进行诈骗的案件,才真正意识到,法律最艰难的较量,有时不在有形的物证之间,而在无形的心灵战场。出于办案需要,阅读了系列心理学书籍,《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这本书,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这片模糊而复杂的领域。


书中深刻揭示了精神控制的内在机制——它不是电影中夸张的催眠术,而是通过诱开缺口、移花接木、引船就岸、威胁恐吓、割断联系等手段,逐步侵蚀个体的判断力和自主性。这种操控如同温水煮青蛙,当受害者醒悟时,往往已深陷泥潭。在律师实务中,我们面临的难题恰恰在于:如何辨别这种无形操控的存在?如何准确认定,那些“自愿”的行为,究竟是真实意思表示,还是心理暴力的结果?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手头正在处理的案件。当事人被指控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受害者实施精神控制,进而骗取巨额财物。从相关证据看来,资金流转有合同依据,受害者初期甚至有些“积极主动”。需要辩护人洞察的,恰恰正是精神控制类案件的特殊性——是巧妙地利用了法律对“意思表示真实”的形式化认定,还是确系本人真实意思表示,控告仅因事后反悔。本书提供的心理学分析框架,为我们构建辩护策略提供了全新视角。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证据链条,而是通过剖析加害者的操控手法、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轨迹,试图辨析区分看似自愿行为与真实意思表示,实质自愿与非实质自愿。


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现象的阐述尤其发人深省。当受害者投入大量情感和金钱后,即使意识到受骗,也往往会继续说服自己“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承认错误的心理代价太过巨大。这种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误解为受害者的反复无常或证词不可信,实则正是精神控制的后遗效应。作为法律人,我们需要借助这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准确解读案件中的反常现象,避免落入表象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非简单地站在道德高地谴责心理学滥用,而是秉持科学态度剖析心理操控的机制。这种立场对法律工作者尤为重要。在辩护实践中,我们既要敏锐识别真正的心理操控,也要警惕将普通的心理影响等同于精神控制。每个个体都应当对自己的决定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法治社会的基础。精神控制的认定,需要严谨的证据和专业的评估,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通词。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确信,在法律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我们需要建立更为精细的认定标准和证据规则。比如,如何区分正常的情感影响与非法的精神控制?如何量化心理影响的程度?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案公正,更关系到法律对新型社会风险的回应能力。


作为法律人,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像心理学家那样深入人类心灵的每个角落,但在涉及心理操控的案件中,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已成为必备的专业素养。《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问题,更在于它架起了心理学与法学对话的桥梁。


合上书页,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刑事辩护律师的使命——不仅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要透过每个个案,推动法律体系对新兴社会现象的回应与完善。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跨界思考,让法律的光,穿透那些无形的枷锁,照亮心灵迷宫的每个角落。


在线留言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18675238084
返回顶部